不会飞的章鱼

熟能生巧,勤能补拙;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

重新正视自己的知识焦虑

今天在豆瓣上看到一篇文章,分享一下:高效学习成长的丰沃土壤长什么样

与知识付费的相识

记得是大二的时候,下载了得到app,打开后看到里面琳琅满目的付费专栏,内容主要涉及管理学,经济学,科技和做人做事,价格基本是199元/年,我说“好贵!学生党买不起。”

后来经不住app里对专栏的介绍,我买了下吴军的《硅谷来信》,想跟着专栏学习下大师的思考方式和处世之道。不得不说,大师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的确与我们不一样,因此拓宽了我的知识面,于是在一年后,我又坚持订阅了他的《谷歌方法论》。

再到后来大学毕业,我做了和服务器开发和算法相关的工作,在工作中深深感受到基础知识的匮乏,这时候一款名叫极客时间的app映入眼帘,在这里我看了相关介绍,陆续订阅了《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》和《程序员的基础数学》两个专栏。

还有其他类似的知识付费栏目,比如简书的付费阅读原创小说最后30%的章节内容;GitChat;知识星球。

为什么需要付费

曾经我很纳闷,这些知识网上都可以找到的,为什么还需要知识付费呢?

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:

  • 作者辛辛苦苦写出来的,我们总要回馈一些财富出来;(20%)
  • 网上内容良莠不齐,而作者是一路走过来的,因此有经验,会帮你整理出来,让你少走弯路;(60%)
  • 对版权的一种保护;(20%)

所以归根结底,是我们对获取知识的途径比较匮乏,需要有个人(比如专栏作者)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经验共享出来,供需要的人吸收,那么问题又来了,你吸收的这些知识,就一定是正确且有用的吗?

正视焦虑

我是一个喜欢有成就感持续驱动学习的人,这种成就感不是满足于一群人对我说“大佬 666”,而是每解决一个bug或close一个issue,搞懂一个模块的功能或者比昨天对框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。

然而,当我逐渐在学习底层的时候,我就会愈发现知识的不足,例如并发编程的原理,常用算法的核心思想,模块功能类比上的失误,以及对协议的认知偏差等等,这时候我很想一步登天,例如狂刷CSAPP,算法,但此时我已经产生了知识焦虑,犯了欲速则不达的错误。

学会分辨正确但无用的知识

“学会分辨正确但无用的知识”——这时一位前辈给我提的建议。

现在,我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。

无用,其实绝大多数是因为自己没有经过深度思考,只是别人告诉你,有这么个知识,你可以拿来套用和当谈资。但是这个知识到底有什么用,在什么场合下适用,都是要经过自己思考和实践出来的。

一个小例子

我有位高中玩的很要好的朋友,我当时总会调侃他的英语,然而我很佩服他的数学,虽然我做的数学题比他多,周末还报了数学辅导班,但是每当考试时,他都比我考的高。

我私下请教他学习数学的方法,他说你做题只满足做对就行,却没有从出题人的角度思考这道题,而我做这道题只花了五分钟,想这道题背后的用意以及举一反三的过程却花了我45分钟的时间。

的确,他经过深度思考了,所以知识是他的,而我是花钱(买课外资料,报辅导班)买了别人的解题思路,走了个捷径,现在想想,其实是走了弯路。

关于知识焦虑的感触

  • 正视自己的焦虑,因为有焦虑,所以才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;

  • 集中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,对枯燥的原理和底层的知识,进行深度思考;

  • 对那种表面业务逻辑部分,花最少的时间把它做好,后面就抽更少的时间维护即可;

  • 从源头开始阅读,尽量获取第一手的资料;

  • 正视自己的不足,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坚持走下去;

GOOD LUCK !

------ 本文结束------
如果本篇文章对你有帮助,可以给作者加个鸡腿~(*^__^*),感谢鼓励与支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