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9月17日14点20分,我写下了这段话,同时距离201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止还剩不到十个小时的时间。这次建模的结束,也将标志着我本科阶段的建模生涯画上了句号。
记得第一次参加建模时,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同一时间开始竞赛,心中充满着激动与紧张。
每年建模竞赛时期,总会涌现出许多个建模赛题讨论群,刚开始大家会相互询问解题的思路,源程序解析,中间也有参杂着有偿贩卖建模数据或赛题思路的“小商人”。最后要在服务器上提交论文的时候,服务器总会不堪重压的奔溃掉,这仿佛成了历年比赛的固定套路。
“建模从选题到换题,从换题到瞎编,从瞎编到提交”,这应该是每年搞建模最喜欢自嘲的一段话。是的,从前年B题的滴滴打车,到去年A题的船舶停靠系统,再到今年B题的拍照赚钱方案,每一年的建模题目,A题总是专业性最强,也最能吓住队员的,相反B题看起来总是那么亲和,看起来好像是专门为自己量身打造的题目,然而当把B题深入探讨后,才发觉并不是那么容易的,毕竟命题人不是傻子。因为B题要考虑的附加因素太多,而且数据量总是那么庞大,队员在处理这些数据的时候,也逐渐地消耗着队员的耐心和精力,最后是打击信心。
建模最常用的软件,就是MATLAB、Lingo、SAS这三件套了,当然如果有需要还可以用R、Python去解决。在建模期间,最常见的模型算法就是灰色预测、主成分分析、聚类分析、BP神经网络、模拟退火算法等,还有Logistic回归预测、马尔代夫模型等。因为对这些模型的了解,让我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,同时也大概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商场、运营商总是推出一些特别优惠的方案活动,反而生意更好,而不用担心他们破产——原来背后他们都已经用数学建立模型,预测好了收益和风险。